在公墓工作我们都成了会讲故事的人

2018-08-10 14:36:53 天安堂纪念园 600

“一树梨花裙袅袅,数抹柔光,绿意枝头闹。

执手看花花颜俏,长年香径识飞鸟。

人享清欢天却恼,青黛红颜,孤冢依芳草。

人老鬓霜情未了,半生愁肠谁人晓?” 

读到这里,请不要误会,这里不是诗词大会,而是5月14日,上海滨海古园举办的生命文化教育培训。

台上的年轻人正在认真讲述的,不是遥远的故事传说,而是滨海古园客户身上真实的故事。


开篇诗词中所讲述的,是古园业务部徐月静在业务中偶然得知的:



一位男子前来古园扫墓,二十多年风雨无阻,每次都到业务部办理盆花租摆或其他业务,一切看似稀松平常。

直到有一天,逝者的父母请小徐联系男子,小徐才知道,原来男子是逝者生前的男友。

热恋中的男女自然情深意厚,但能历经时间,乃至生死考验的情谊并不寻常。

 “十年生死两茫茫”,台上的人讲着讲着,自己哽咽了。

台下的人也不禁唏嘘感叹。

真的是这样,在公墓工作久了,我们都成了会讲故事的人。 

在当天的生命文化教育培训上,上海理工大学鲁虹教授为学员们做完相关理论培训,并对滨海古园清明期间举办的一系列生命教育相关活动进行分析后,别出心裁地将讲台交与学员,由学员们自己讲述工作中遇到的生命文化教育案例。 

业务部的唐康燕讲起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商人模样的客户,上来就让小唐推荐礼仪套餐,说钱不是问题。

小唐没有着急推荐,而是认真询问客户,逝者(客户母亲)生前是个什么样的人。

客户愣了一下,开始认真回忆母亲生前的喜好。再问到家里的孩子,客户表示孩子小,不宜参加葬礼。

小唐询问了孩子们与祖母生前相处的模式后,建议客户让孩子们在告别仪式上为祖母唱首歌,客户接受了。

于是葬礼那天,孩子们在古园追思厅为祖母唱了一首歌,仪式现场温暖感人。

 小唐说,孩子们长大后会记得这一幕,他们学会了怎样与亲人告别。 

企划部的顾王莉讲到海葬逝者李定生父母的感人事迹:



2010年4月,苏州某医院,31岁的李定生因工作出差心脏犯病,住进医院后抢救无效,心跳骤停猝死。

接到儿子住院消息的父母匆匆从上海赶到苏州,不承想却接到儿子的死讯。

那一刻,再铁石心肠的人也能够想象出两位老人的痛苦。

但是,当得知同院有病人需要移植器官救命时,心如刀割的母亲面对病人家属的哀求,作出了捐献儿子器官的决定。

事隔八年,她忆及当时,说道:“我已是万念俱灰,不忍心多一个人承受和我一样的痛苦。”

之后,这位伟大的母亲又作出了海葬的决定,将儿子的骨灰撒入碧波万顷的大海。

在海葬逝者或家属中,还有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也许鲜有人像李定生父母那样,作出惊世骇俗大义之举,但他们也都以开明的态度选择海葬,让逝者骨灰坦荡荡回归大海。

人生可能有很多种选择,但他们选择了在生命最后一程,还赠世界以爱和美好。



人力资源部的程黎明讲述了自己在帮助一位孤老时聆听到的故事。

他说,每一块墓碑背后都有一个家庭的故事,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意义就是把这些普通而又感人的人生文化保存,传承下去。 

业务部副经理苏林英委托工程部的陈建峰,分享了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感人故事。

她说,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特殊逝者家庭遭遇的痛苦,也许有的我们没有办法给予实质的帮助,但我们都尽己所能给予温情和关怀。 

业务部的卫丰丰提及遇到的一位很有想法的客户,说到,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也许会发生变化,但人性中一些永恒的主题是不会变的。生者与逝者,墓碑、祭祀、怀念的背后是家族故事、家族精神的传承。 

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建设,更包含对一些带有普遍性、永恒性话题的探讨。

而这一个个关乎爱、关乎人性,关乎善良的故事,不正是一堂堂生动的生命文化教育课吗?


那么,上面这些故事,哪一个讲到您心里呢?

欢迎在文末留言。